你天天曬太陽、吃營養品,卻還是常覺得疲倦、免疫力差?有可能是維生素D根本沒補對。

這篇文章一次公開補D的正確打開方式,包含:建議劑量、攝取方法、常見誤區,讓你不再亂補,補得有效。
維生素D到底有多重要?
維生素D不只是骨骼的好朋友,它在你體內扮演的角色遠超過想像:
- 幫助鈣吸收,預防骨質疏鬆
- 穩定免疫系統,降低發炎風險
- 調節情緒、減少憂鬱風險
- 降低心血管與代謝疾病風險
現代人多數室內生活、曬太陽時間短,缺D早就成為隱性流行病。
怎樣才算「補對」維生素D?
1.你需要多少維生素D?
根據不同機構建議(以成年人為例):
(1) 一般建議量:400~600 IU/天
(2) 嚴重缺乏者:2,000~4,000 IU/天(需要醫生特別指示)
重點:補過頭也可能中毒,劑量越高,越要有醫師指導。
2.有哪些補充方式?

A. 曬太陽(天然來源)
- 每天曝曬手臂與腿部 10~30 分鐘
- 時間建議:中午11點~下午2點
- 注意:防曬乳、長袖衣物、玻璃會減少合成效果
缺點:季節、膚色、地理位置、生活型態會大大影響效果
B. 食物攝取(有限但重要)
常見含維生素D食物如下:
食物 | 含量(IU/每100g) |
鮭魚 | 約 500–700 |
鱈魚肝油 | 最高破萬 IU |
蛋黃 | 約 35–40 |
強化牛奶/植物奶 | 100–130 |
香菇(曬過太陽) | 約 150–200 |
提醒:光靠食物難以達標,多數人仍需額外補充劑。
C. 維生素D補充劑(最穩定補法)
- 常見型態:D2(植物性)、D3(動物性,吸收率較高)
- 劑型:滴劑、膠囊、咀嚼錠等都可選
- 建議:選擇第三方檢驗、有清楚劑量標示的品牌
常見補D錯誤,你中招了嗎?

- 只靠曬太陽但都擦防曬乳 → 幾乎沒效果
防曬乳會阻擋UVB紫外線,而正是UVB才能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。只要塗了SPF 15以上的防曬,合成率就可能下降超過90%。若你每天防曬做得很徹底,那你基本等於沒曬。
- 補太少(400 IU/天) → 對成人幫助有限
400 IU是過去的建議,現在多數專家認為成年人每日需要600~800 IU,甚至更多。尤其是缺乏者、老年人、或肥胖族群,400 IU根本不夠填補缺口,補了等於白補。
- 吃鈣不補D → 鈣吸收效率打折扣
維生素D是幫助腸道吸收鈣質的關鍵角色。沒有足夠的D,吃再多高鈣食物或鈣片也難以吸收利用,鈣可能還會沉積在錯誤的位置(例如血管)。
- 間歇補、想到才吃 → 補充效果不穩定
維生素D雖然是脂溶性,可以儲存在體內,但長期間歇補充仍會讓血中濃度忽高忽低,影響整體吸收與作用。最好的方式是穩定、每天補充,或在醫師建議下進行高劑量週期性補充。
結語:補D這件事,不是「吃了就好」
維生素D補充看似簡單,其實藏著不少細節。你得知道自己需不需要補、要補多少、怎麼補才會有效。別再憑感覺吃保健品或以為曬曬太陽就夠了。真正有效的補D,是「有策略、有持續、有依據」。
現在就從檢視自己的生活開始——你曬太陽夠嗎?飲食有富含D的食物嗎?需要補充劑嗎?
補對了,你會發現,健康真的可以「補」得來。
參考資料:
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4248&pid=1228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