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折了只能等它自己好?吃對東西才是關鍵

骨折之後,多數人會聽醫生說:「回家休養、靜待骨頭癒合。」

但你知道嗎?骨骼癒合不只是時間問題,營養攝取對修復速度與品質有決定性影響。

骨折了只能等它自己好?吃對東西才是關鍵

只靠等,骨頭會慢慢好;但吃對東西,骨頭可以「快又好」地恢復。


一、骨頭怎麼修復?先理解「它需要什麼」

骨折後,身體會啟動一連串的修復機制,包括:

  1. 發炎期:清理受傷組織,開始癒合信號傳遞
  2. 修補期:產生新骨組織(骨痂)
  3. 重塑期:將新生成的骨頭逐漸變成原本的強度與結構

在這些階段,蛋白質、礦物質、維生素都扮演重要角色。如果攝取不足,癒合會變慢,甚至留下後遺症。


二、骨頭修復要吃什麼?6大關鍵營養素

1.蛋白質 – 骨骼建材的基礎

骨骼除了鈣質,還含有大量膠原蛋白與結締組織,這些結構都由蛋白質構成。骨折後修復過程中,身體需要更多蛋白質來製造新組織與修補受損部位。

  • 建議來源:雞蛋、豆腐、魚、雞胸肉、優格、黃豆、毛豆

2.鈣 – 維持骨質密度的核心

鈣是骨頭的主要礦物質,骨折癒合過程會消耗大量鈣來形成新骨組織(骨痂)。若攝取不足,身體會從「其他健康骨頭」中提取鈣來填補缺口,反而造成骨密度下降。

  • 建議來源:牛奶、起司、無糖優格、小魚乾、黑芝麻、芥藍、菠菜(煮過去草酸)、豆干

3.維生素D – 幫助鈣吸收的關鍵角色

補鈣若沒搭配足夠維生素D,就像把磚塊送到工地卻沒有工人搬運一樣沒用。維生素D能幫助小腸吸收鈣質並促進骨細胞活化,對癒合速度至關重要。

  • 建議來源:每天曬太陽10~20分鐘(需接觸皮膚)、鮭魚、沙丁魚、蛋黃、香菇(曝曬後)、維生素D3補充劑

4.維生素C – 促進膠原蛋白生成與組織修復

骨折不只是骨頭破裂,連周圍組織也一併受損。維生素C能促進膠原蛋白生成、支援傷口癒合與抗氧化,有助於整體修復過程更順利。

  • 建議來源:奇異果、芭樂、橘子、草莓、綠花椰菜、甜椒

5.鎂 & 鋅 – 骨細胞啟動的微量工程師

這兩種礦物質雖然攝取量不需要多,但角色極為關鍵。鎂參與維生素D代謝,鋅則是骨骼生成與修補的重要催化劑。缺乏會導致骨質鬆動、癒合遲緩。

  • 建議來源:堅果(腰果、杏仁)、南瓜子、燕麥、黑芝麻、全麥麵包、牡蠣(鋅含量超高)

6.Omega-3脂肪酸 – 降低發炎、支持癒合環境

骨折後一定會有發炎反應,但過度發炎會阻礙組織修復。Omega-3能調節免疫反應、減少慢性發炎,為骨骼提供更良好的癒合環境。

  • 建議來源:鮭魚、鯖魚、亞麻仁籽、奇亞籽、核桃、Omega-3魚油膠囊

三、這些習慣,會默默拖慢骨頭癒合

1.抽菸 – 抑制血流、延長癒合期

香菸中的尼古丁會讓血管收縮、降低氧氣運輸能力,使修復所需的營養與氧氣無法順利送達骨折部位。不只讓癒合時間拉長,還可能增加再骨折風險。
建議:骨折期間全面戒菸是加速康復的關鍵之一,任何一支都是干擾。

2.酗酒 – 影響骨細胞生成與修復

酒精會干擾骨細胞(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)的正常運作,也會削弱免疫系統與肝臟代謝功能。每天飲酒過量會減弱骨密度,讓癒合變慢,甚至癒合不良。
建議:受傷期間應完全避免酒精攝取,哪怕只是少量啤酒,也可能影響修復。

3.高糖、高鹽飲食 – 隱性破壞者,促進鈣流失

高糖會造成體內慢性發炎狀態,影響組織修復。而過量鹽分則會增加鈣質經由尿液排出,導致身體缺鈣,間接拖慢骨頭生成速度。
建議:減少加工食品、含糖飲料、醃製食品攝取,選擇天然、低鈉、低糖飲食,讓補D與補鈣有實際效果。

4.久坐不動 – 骨頭修復需要適當刺激

適度的身體活動能刺激骨細胞活化,促進血液循環與骨質重建。長期臥床或不動反而會讓骨密度下降、肌肉流失。

建議: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指導下,進行低強度、非負重活動(如抬腿、伸展),可幫助癒合期更順利。


四、你不是在等骨頭癒合,你是在幫它重建

很多人以為骨折之後只能「等它自己慢慢長回來」,但其實,你吃什麼、做什麼、戒掉什麼,才真正決定了癒合的速度與品質。

骨頭癒合不是單純的「時間問題」,而是一場複雜的細胞重建工程。你的身體每天都在努力生長新組織、修補裂縫,而你吃進去的每一口食物、維持的每一個生活習慣,都是工程進展的關鍵變數。

補對蛋白質、鈣、維生素C與D,不只是為了骨頭癒合,更是為了減少後遺症、避免再次骨折、甚至強化整體健康。而你選擇戒菸、控糖、戒酒,不只是對傷口有幫助,對整個人生階段都是轉機。

所以請記得:

  • 骨折恢復期,不只是「休息期」,更是養骨+養身體的黃金期。
  • 別只「等待」,要「主動參與」自己的康復。
  • 每一天的飲食和選擇,都可以讓你離痊癒更近一步。

這不只是修補一根骨頭,而是讓你回到強壯、靈活、有活力的狀態,現在就從餐桌、行為與信念出發,讓你的骨頭修得好、修得快,也修得值得。

參考資料:

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5654098

內容索引
返回頂端